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西北部,北京西南120公里的永宁山下,是清朝入关后建造的两大皇家陵墓群之一。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开始在这里营建自己的陵墓---泰陵,成为清西陵建设的开端。
此后,嘉庆、道光、光绪三位皇帝又分别在此修建了昌陵、慕陵、崇陵。共计有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王爷陵两座、公主陵一座、阿哥园寝一座。
清西陵风水之说
1722年,清朝第五帝——雍正皇帝主政,他出生在紫禁城中,幼年勤读,稍长便随康熙帝四处巡幸,颇有见识。他还很有政治手段,例如在紫禁城中设立军机处,排除王公贵族,乾纲独断,从而真正地集权力于一身。但这样一位果决的帝王,也有犹豫不决的时候,就是为了自己的“万年吉壤”“阴阳宝穴”。
雍正曾命钦天监监正明图面奉谕旨,会同兵部侍郎傅鼐、总兵官许国桂,带领相关人员前往遵化州等处相度吉地。一个多月后,明图等一行从遵化州回京向雍正帝复奏相度吉地之事。当时相度的陵址是“九凤朝阳”山,与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相距颇近。据说那里“龙身长远,地势雄伟,能增万年寿数,能衍广运无穷”。但后来到了要择卜吉日、设立红桩、准备交付工部开工的阶段,却突然被叫停。
众所周知,雍正最后葬在了距清东陵近300多公里的易县清西陵内,没有追随康熙帝陵而葬,打破了“子随父葬”的祖制,一度引发了今人的种种猜疑。一种说法说他“改诏篡位”“谋父逼母”,所以心怀不轨,不敢近依父母;另一种说法说他“好大喜功”,另辟陵区以突出自己……然而,众多的史料记载,还是将我们引向追求“风水”这个理由,这个理由简单而又复杂。
帝王陵寝有“三年选址,十年定穴”之说。清史专家指出,虽然九凤朝阳山的陵址选定了,却很可能在“定穴”的问题上,出现了变数。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七日,许国柱、李楠、明图等奉旨再往遵化州看九凤朝阳吉地。这一次,他们用罗盘“逐节对星”,看得比上一次更为仔细。这次得出的结论,比一次又进了一步:脉不错,从大势上看是吉壤。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问题是,护卫陵寝的侧面山峰“龙砂”低伏,正对的“案山”树木驳杂,不够清明。
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参加相度的官员发现:许国柱在为该陵定向时,认为要与龙脉浑然一体,因此,不能采用完全正向的修建方式,要稍稍偏转。但相度官用罗盘定向后,惊诧地发现,在这个方向上,所有的建筑就都要冲向水口,那是根本无法建造的,即所谓的“堂局全无”。
这很可能给了雍正不小的打击。于是,他动起了重新相度吉地的念头,并把选择范围扩大到直隶(约指今河北)一带。
据史料《雍正朝起居注册》以及《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对候选地——今易县境内泰宁山天平峪(太平峪)很满意。一座新的大清帝陵,就此脱颖而出。
雍正的陵墓于雍正八年(1730)开始兴建,历时7年(乾隆二年)结束,是西陵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
其子乾隆却又葬在了东陵,为什么呢?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由于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陵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从此,清帝陵寝便分葬于遵化和易县,按照其地理位置划分,遵化陵区称为东陵,易县陵区称西陵。
雍正皇帝的陵寝--泰陵
泰陵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进入陵区,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由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
第一座建筑物是一座联拱式五孔桥。
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雍正生前曾下诏,决定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的儿子乾隆帝,不仅为泰陵补建了石像生,长达2.5千米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这三座石牌坊。
这三座石牌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石牌坊,坐落在泰陵的五里神道南端,五孔桥的北面。三座牌坊分别坐落在东、西、南三面,形成了四合院的形式,北面是泰陵的大红门.都是同等大小高低,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均宽达31.85余米,高12.75米,高大粗犷且不失精巧俊秀。
石牌坊周身装饰以高浮雕的图案,雕刻手法细腻,刀工流畅,所用的石料也颇为考究,为天津蓟县樊山上等青白石,石质坚实细密耐侵蚀,时至今日仍让人感觉不到风化的痕迹。每块夹杆石顶上,雕有立体卧兽一个,四肢扑地,仰首翅尾,造型生动。
其余的部位浮雕有龙、凤、狮、麒麟等。还雕有花草、和玺、苏式和旋子花纹,十分绚丽灿烂。只有正中一间的牌楼坊心空白无纹,光滑滑的一块干板,引人注目,可能是和“无字碑”的作用相同,说这里的帝王的“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来评价的。石牌坊与周边的青山绿水、苍松翠柏浑然一体,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石牌坊和大红门组成的大四合院中,有石獬豸一对,下马碑两座。走进大红门,建有具服殿、石平桥一座,立有华表四根。
然后就是圣德神功碑楼,上面历数了雍正的种种功德,代表了后世皇帝对先皇的评价,虽有溢美之辞,但其中的重大事情还是有据可查的。
过了碑楼是一座单路七孔石拱桥,然后有石望柱一对,石像生五对,分别是石狮子、石象、石马、武将、文臣各一对。
过了一座单路三孔桥和一座三路三孔桥,是神道碑亭。
然后是井亭一座,神厨库,另建有东西朝房、班房。
过了这组建筑就到了隆恩门了,这是整个陵区引导建筑的结束和主体建筑的开始。隆恩门在明陵叫棱恩门,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先帝的恩德广大的意思,隆恩门建筑规格各陵基本—样,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盖顶歇山式,门洞内设有天花条架,而无天花板,中间门楣之上;悬挂“隆恩门”的匾额。
隆恩门内东配殿是放置祝版的地方,东配殿的海墁上,嵌有八个凿着透眼扣的石墩,以备拴凉棚用。祭祀时,用披甲武士将熟牛车肉抬至搭好的凉棚内,尚膳正带领膳房人将牛羊肉放在方盘内,再由八旗官员抬入隆恩殿内,放在供桌上进行祭祀。
西配殿是—年—度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地方。这一天,永福寺喇嘛庙便派来喇嘛,在西配殿念经,为死者超度亡灵。除此常年不开。
现在,东西配殿都建成陈列室,摆放着—些和陵寝有关的展品。
隆恩殿是整座陵寝中最重要的建筑, 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外须弥座月台上,居中陈设两个鼎式铜香炉。
殿南正前有三路丹陛,中间,—路嵌有龙凤垂带石(御路),底为浮雕寿山福海,龙凤戏珠,表示帝后寿比山高,福比海大,龙飞凤舞,永远合欢。
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基础是巨大的汉白玉须弥座。
殿内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阁,设神龛仙楼,挂帷幔,铺衾枕,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骨宝床,床上设檀香龛座,供奉妃嫔牌位,牌面涂金,刻有帝后的庙号。东暖阁里是佛楼,上下两层,供奉金银佛像。
殿内四根合抱明柱沥粉贴金,金龙缭柱。
大殿的正中是金漆盘龙宝座,两侧没金漆御凤宝座,前为供案,案上放置着景泰兰制成的五供。
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隆恩殿后,设有三座门。并列于三路石阶踏跺下,门两旁有宫墙,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两部分。门顶是黄琉璃瓦歇山顶,每座门面宽一间,进深两间,宽厚稳重,美观大方。
进了三座门先看到一座二柱门
过了二柱门就看见石祭台,这是专供皇太后、皇后、妃嫔、公主等皇族女眷们祭祀的地方。祭台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有—石香炉居中。两侧各有花瓶、蜡台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都是用青白石雕成的,故又名“石五供”。
泰陵的方城明楼宝顶和明陵的孝陵、景陵一样,在月台上筑方城,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呈正方形。方城上砌有城垛,垛内是平台,平台上建有明楼。明楼是整个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物,明楼的大小和谥号碑亭相同,重檐歇山式,斜坡舒展,翼角翘翻,崇阁巍峨。
方城有南北向的拱券式门洞和帽钉城门
门内是月牙形小院,名曰“月牙城”。月牙城两侧有转向登道可上明楼。门洞迎面为琉璃照壁,壁下便是地宫入口前的月牙影壁,即券脸。
这里是进地宫的秘密所在,为了保密,兴建时从外地运来很多哑巴,白天休息,夜间施工,竣工后再把这些哑巴运送到远方。因为月牙城是哑巴们修成的,所以此处又叫“哑巴院”。
楼内有石碑一统,须弥座,游龙浮雕,涂五彩,以朱砂涂面,碑帽雕蟠龙,面朝南,刻着满、汉、蒙三种文字庙号:“世宗宪皇帝之陵”。
方城两边是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前部与琉璃影壁相接,城上有马道绕行一周,宽约5尺。马道两边是城墙堞垛,内圈用琉璃瓦盖顶,将中间的巨大土丘圈起,这就是雍正的坟墓,即宝顶,宝顶下边深处就是雍正的地宫。据说地宫未曾被盗掘。
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皇帝崇陵建成于1915年,据今103年。
主体工程所用木料是名贵的铜藻和铁藻,质地坚硬如铜似铁,比重大,放入水中下沉,所以有“铜梁铁柱”之称。
除了完好的保存有14座陵寝外,还较好的保存了永福寺、行宫两座附属建筑群,此外,还不同程度的保存了十几处清代护陵营房。
佛教建筑永福寺,是乾隆皇帝为他的父皇和生母祭祀,祈求冥福而特意修建的,也是清朝陵寝中唯一的一座保存至今的皇家御用寺庙。
昌西陵的回音壁是中国古建筑中仅存的两处回音壁之一;慕陵的金丝楠木雕龙殿在素雅中透着奢华。
藻井内金丝楠木雕龙,龙头凸出平面,伸向空中,张口鼓腮,加上金丝楠木本身的浓郁香气,仿佛龙口吐出。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里唯一一个地宫开放的陵寝,里面埋葬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
陵区内外还遗存300年以上的古松16000株,是华北最大的人工古松林。树龄100年以上的幼松20多万株;陵区内生态良好,林木覆盖率达75%,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5000多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
清西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距今最近、保存最原始,集清代皇家建筑之大成的帝王陵墓群。阳春三月正是出行旅游的好天气,如果不知道去哪,那不妨到清西陵去看看,感受清王朝的辉煌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