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盐制法是以盐及盐水为辅料按规定程序加工处理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药常用的辅料制法之一。
盐制的方法较多,可细分为盐炒、盐炙(盐水炒)、盐水浸、盐水蒸、盐水煮、盐水洗、盐水淬等操作方法。
盐炒
盐炒系指取净药材,置锅内和盐共同炒制至规定程度的方法,其方法始于宋代,盐炒后大多去盐使用,如红蓝花"一两入盐一分炒令黄",天雄"一分,锉碎,以盐一分,同炒令黄色",类似的有补骨脂、益智仁、葫芦巴、苍术、茴香、骨碎补、延胡索、僵蚕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自明代后已较少使用。
盐炙(盐水炒)
盐炙(盐水炒),系指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的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该法始见于宋代,如萆薢"盐水浸炒干",生姜"二斤和皮切作片子以盐三两淹一宿慢火焙干",类似的有黄芪、甘草、陈皮、黄柏、独活、桑螵蛸、香附、小茴香、延胡索、吴茱萸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炮制方法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的法定方法。全国统编教材《中药炮制学》亦采用此法。
盐水浸
盐水浸,系指取净药物置盐水溶液中浸渍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该法始见于宋代,如乌头"盐水浸一日切作片子焙干炒",类似的有黄芪、天雄、生姜、补骨脂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少。
盐水蒸
盐水蒸,系指取净药物加适量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至完全吸收后,置蒸具中用水蒸气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该法始见于宋代,如绵黄芪"六两用淡盐水润饭上蒸"[30],类似的有莲花须、五味子、补骨脂等要求用此法炮制。此类炮制方法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亦有收载。
盐水煮
盐水煮,取净药材置适宜容器内,加定量盐和适量清水,共同煮至药物达到炮制要求,盐水被吸尽的方法。该法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如薏苡仁"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类似的有蓖麻子、牡蛎、干姜、木瓜、乌头、天南星、吴茱萸、巴戟天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广。
盐水洗
盐水洗,系指取净药材置适宜容器中,用适量食盐水溶液淋洗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该法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如吴茱萸"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了,用大盆一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凡修事十两,用盐二两,研作末,投东流水四斗中,分作一百度洗,别有大效",类似的有白垩、半夏、蛇蜕、橘红等采用此法炮制。此类制法在盐制法中应用较少。